当阴谋论进入网络时代,美国也疯狂?
编辑:admin 日期:2021-03-31 15:48:44 / 人气:
这几年来美国网络上的假消息、阴谋论泛滥,并最终在2020年的总统选举中达到高潮。2021年1月6日,受到选举欺诈论等各种消息诱导的抗议者们鼓噪而进,冲进国会大厦,让国会议员们抱头鼠窜。
事后,为遏制网络平台上阴谋论的滔天恶浪,美国的各大网络平台联手出击打压,删帖、封号,甚至连贵为一国元首的特朗普也不能幸免,从1月7日起在全网“查无此人”。一向自傲于网络言论自由的美国竟会沦落到如此田地,令人愕然。
▌为期二十五年的最宽松网络言论环境
1990年代,克林顿总统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行动计划后,美国的网络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美国的各种网络平台迅速发展,看起来总是先世界一步,最先进入到人们视野的,是各种交互式网络言论平台。
当时的美国国会为了方便网络言论平台的发展,建立了相当宽松的网络言论制度环境。以1996年《通讯规范法》第230条为代表,该法案第c.1款规定:网络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在转发第三方信息时不会被视作该信息的发布者(“No provider or user of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service shall be treated as the publisher or speaker of any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another information content provider”)。因为该条款只有26个单词,也一度被称为“创造因特网的26个单词”。
这种规定极大降低了平台服务商和使用者在转发信息时会面对的法律风险。该条款的立法精神也被其他国家的网络立法吸收借鉴,成为了创造当今网络宽松言论环境的奠基条款。
在这26个单词的免责条款之外,该法案又赋予了网络平台服务提供商审查网络言论的权力。该法案第c.2条规定,网络平台服务提供商如果基于良好目的,删除各种淫秽、过度暴力或其他令人反感的信息时,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也不需要受到美国宪法对言论自由保护的限制。
特朗普执政以来,脸书和推特屡次给特朗普的一些言论加上假消息的标签,或者删除、屏蔽他的某些言论,最后索性将其封号,特朗普对此无可奈何,其法律基础就在于此。
国会在该法案中也说明了,建立这种高度宽松的网络言论环境的目的,是希望营造一个开放、多元、政府最少管制的网络言论环境,可以给予民众最丰富的教育与信息来源,赋予民众最大的空间,来自主决定信息来源,判断信息真伪,以兑现美国宪法中规定的言论自由与公民自决承诺。
▲ 霍华德·钱德勒·克里斯蒂创作的油画《签署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情景》。 © Pixabay
▌成为网络邪教的阴谋论
二十五年来,美国的网络言论自由制度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网络上分享、流传的内容却看起来有些变了。尤其是过去四年,各种网络假消息甚至阴谋论的兴起,看起来正在使当初国会立法的良好愿望落空。
根据维基百科:阴谋论是指在其他解释更有可能的情况下,将事件或现实情况解释成邪恶而又强力的集团或个体在背后密谋。支持者一般相信行为者具有政治动机。此一用词具有负面意味,因其在暗示支持者靠着偏见或不充分的证据去诉诸阴谋。
阴谋论欠缺可证伪性,并靠着循环论证强化论点:不论是反对阴谋论的证据,还是实质证据欠奉,都能被阴谋论者视为支持其想法的证据,致使其成为了信念问题,并不能够证明或反驳。
2016年,特朗普还没有登上总统的权力宝座的时候,一些政治阴谋论就已经在酝酿之中。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竞选团队经理的邮箱被黑,大量邮件内容被泄露到网络上。一些好事者在阅读这些邮件后声称,他们从中发现了民主党的一些重要领导人与人口贩子、恋童癖、色情狂之间联系的密码,而且这些变态领导人经常在首都华盛顿一家称之为“彗星乒乓”的披萨店聚会。这些玄幻故事在网络上越传越神、越传越广,最终被冠以了“披萨门”的称号。
特朗普当选后,意外失败又不堪其辱的民主党人,启动了“通俄门”、“乌克兰通话门”等调查,不断质疑特朗普执政的合法性。在网络上,特朗普的支持者以牙还牙,针对民主党人的假消息也不断升级,最终在2017年年底,一名自称“Q匿名者”信息发布者的登场,让互相攻讦的政治闹剧转变成了一种近乎邪教式的运动。
Q匿名者自称具有接触美国政府机密信息的最高权限,即Q级权限。Q不定期发布各种“绝密信息”,将以“披萨门”为代表的各种假消息吸收整合成一个听起来有鼻子有眼的阴谋论,声称特朗普正在与一个从事撒旦崇拜的秘密团体做斗争,以将美国从“幕后政府”(Deep State)的控制中解救出来。
▲ 佛罗里达州坦帕,参加特朗普政治集会的人。 © CHRIS O'MEARA/ASSOCIATED PRESS
Q匿名者登场后,支持者呈指数级增长,一些与其相关的网络账号的关注度都是以百万计。而且他的影响力很快从线上扩散到线下,在特朗普竞选连任的集会上,经常会看到挥舞Q匿名者标志旗帜的参与者。
在1月6日冲击国会大厦的事件中,冲在最前面的示威者中就有许多Q匿名者的信徒,像那位赤裸上身、头戴牛角自称Q萨满信徒的人士。对“Q匿名者”阴谋论的追捧,已经成为了一种网络邪教。
▌阴谋论狂潮中良好立法目的的落空
美国国会的宽松网络言论环境立法,背后是对人性的乐观假设,认为只要赋予民众最大程度的言论自由空间和信息选择自由,民众就会主动地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也会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通过竞争最终胜出。
但是当今美国网络言论环境的发展,似乎并没有验证这些乐观的人性假设。无论网络平台将特朗普封号的初衷是好是坏,获得7400万选民支持的一国总统都不能在网络平台上自由发言,这一事实还是让人看到了美国网络言论自由制度的尴尬境地。
在这个看似无比自由的网络世界中,不是人人都抱有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严肃的目的。这个世界的真相只有一个,假消息却有无数的版本。那些已经占据舞台中央许久的真相,总是显得乏味无聊,看似荒诞不经的假消息,却能搅动人们的心池。传播别人不知道的消息时的高深莫测感,也会让传播者收获“高人一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于是相对于真相,有些人可能更热衷于搜寻和传播假消息。
▌网络时代的到来助推阴谋论狂潮
普通人对阴谋论的偏爱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一百多年前,马克•吐温就说过:“如果你不看报纸你将一无所知,如果你看报纸你将获得假消息。”不过网络时代阴谋论的泛滥,还是和互联网的助力脱不了干系。
在网络到来以前的传统媒体年代,人们基本上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广播、电视说什么,报纸上写什么,听众、观众和读者就要接受什么。在传统媒体年代,编辑如果能独立采编信息的话,为了显示他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他会对不同的信息来源显示出一定的公正性,至少在报道客观事实时,不会公然编造假消息,自砸饭碗。特朗普一上台就声称美国的各种左翼媒体是假消息的来源,就是看到了传统媒体对公然传播假消息的忌讳。因此原本信息的传达有一层专业人士的过滤。
但是在网络媒体时代,信息的制造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已经不复存在。在网络媒体发展的初期,普遍存在的匿名发布形式,让信息的制造传播者不需要为信息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流量经济兴起后,如果发布假消息可以收获更多的关注、带来更多的利益,即使是实名发布,有些人也不在乎“骗子”这样的骂名甚至承担法律责任。这些看似便利的条件,都成为假消息、阴谋论迅速发展的温床。
而且网络信息平台上,人们可以主动筛选自己想接受的信息,信息推送的算法也投人所好,殷勤地帮助人们构造一个虚拟的舒适世界,即所谓“信息茧房”。
二十五年前美国国会在立法时,显然认为公民天然地具有全面发展的愿望,会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客观、全面的信息,努力做理性的人。但现实却是,许多人浏览互联网的信息不是为了自我的发展,而是娱乐消费。为了图安逸,只会去选取自己看得顺眼的信息。信息挑选的空间越大,对这些人来说,偏向性就越强,最终催生了网络舆论中越来越强的两极分化现象。
网络舆论中的极化状态,甚至反过来影响到美国传统媒体的立场。在今天的美国有线电视网络中,以福克斯为代表的保守派频道,与以CNN为代表的左派频道,几乎是在描述两个平行宇宙般的美国。
▌被政治绑架的保守派阴谋论
在美国的言论自由制度中,政治言论受到了特别的保护。美国在向外输出其“保护言论自由”的价值观时,首要输出的就是保护政治言论自由。多元化的政治言论氛围,也是美国最引以为傲的个性。
或许正是因为政治言论受到了最高强度的保护,美国网络平台上的阴谋论都是围绕着政治话题展开,过去四年,各种阴谋论的关注焦点,都多少与特朗普或其政治对手有关。
在美国的主流媒体中,左翼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扩张到了脸书、推特等网络舆论平台上。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政府没有审查网络言论的权力,但是《通讯规范法》第230条却赋予了网络信息平台很大的审查言论权力,这进一步加强了公共舆论平台上主流观点中左翼思想的影响力。美国的保守派也一直抱怨自己的言论受到了网络言论平台的歧视,反过来使得保守派进一步投入各种阴谋论的怀抱。
有些讽刺的是,在开放的政治言论环境中,假消息和阴谋论比正常的报道和说理有着更大的政治能量。主流思想和观点往往受到体制内政治力量的支持,很多受众对这些老生常谈感到厌烦,对于那些想挑战体制的政客来说,只有利用离经叛道的言论去嘶喊,才能在舞台的边缘吸引人们的关注。所以从恐怖分子到宗教狂热团体中,人们总能看到质疑现存体制正当性的阴谋论论调。
而且,普通民众在面对既有体制时的无力感越强,从真实生活中得到的感受与主流媒体的描述越远,他们就越有可能感到自己被欺骗,从而投入阴谋论的怀抱,使得极端政客与阴谋论的“联姻”成功。目前的美国,因为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可能正处于普通民众无力感最强的历史时期。
100年前,纳粹上台前,德国社会中弥漫着犹太人出卖德国的阴谋论;100年后,特朗普与Q匿名者网络邪教的暧昧互动,驱使示威者冲进了国会大厦。阴谋论总是民粹主义政客极好的舆论武器。
作为一名反体制的民粹主义政客,特朗普充分利用了普通人对阴谋论的偏爱以及美国宽松的政治言论自由环境。他深知自己上台后,左倾的主流媒体会对其采取严厉的批评态度,所以特朗普索性先下手为强,在竞选过程中就将这些主流媒体斥为假消息的来源,甚至是人民的敌人,赢来许多受了主流媒体多年闷气的右翼网民的喝彩。
在美国的网络空间中,保守派阴谋论的言论一直存在,但是在特朗普上台前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当特朗普以美国总统、一国元首的身份反复对这些阴谋论“示好”后,这些假消息终于站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在冲击美国国会大厦事件中,这些阴谋论在网络世界中的巨大影响力,扩张到了现实世界,撼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根基。
▌已成气候的保守派阴谋论
冲击国会大厦的事件发生后,美国各大网络平台对于各种阴谋论、假消息的源头采取了大气力的整治,删帖、封号,阴谋论的影响力有所下降,特朗普也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安静。
但是2月28日,在美国保守政治行动会议上,下台后的特朗普首次公开露面发表讲话。在支持者的欢呼声中,特朗普宣称:“这一切都还没有结束,我将第三次战胜民主党人。”在特朗普用各种假消息构造的平行宇宙中,2020年总统选举结果被民主党偷走的阴谋论,看样子将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历史时刻了。
而且,美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政治割裂状态,并没有因为特朗普的下台而消弭。保守派势力,尤其是极右翼保守派势力在最初的慌乱之后,很快又重整旗鼓。特朗普的支持率在下降后迅速反弹。各种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共和党支持者,依然站在了特朗普的身后。
特朗普在美国保守政治行动会议上“王者归来”,可能也预示着美国网络阴谋论依然在蠢蠢欲动,只待时机再卷土重来,给世人再上演一次瞠目结舌的美国好戏。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网络直播高价挖人 挖墙脚攒人气违约金天价09-01
- 绝不给“网络害虫”钻营之机08-23
-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 网络通信技术呈十大特征08-19
- 余杭“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国办点赞08-09
- 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属于个人08-07
- 2万余家违法网站关停 网络黑产被重点打击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