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冲浪,你的样子,就是网络的样子

编辑:admin 日期:2020-08-29 10:01:22 / 人气:

前几天,很多媒体报道了这么一件事:杭州一位女大学生接了个诈骗电话差点被骗,她妈妈很着急地说,算上这次,已经是她第三次被骗了。
前两次都是在网上加了博彩QQ群和投资微信群,被别人说动就把钱转了出去,结果当然是血本无归。妈妈很担心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女儿,觉得她接触面窄,不谙世事。
看完新闻,许多读者也为这位女生着急,觉得是家长把女儿保护得太好了,应该让她接受一下网络科普教育。
对于网友们的这个建议,我很赞同,特别建议父母和子女一起读读这期《成长读本》,因为今天谈的这个话题——面对网络诱惑,怎么安全度过成长时代,事关每一个家庭。
1
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面对的网络和电信诈骗,是在这个信息时代会碰到的其中一个问题,让父母担心的,还有网上不良社交、沉溺网游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到了我们必须正视的程度,因为它已经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伤害,也给家庭带来了困扰。
有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目前约占全体网民的23%,达1.6亿。有90.1%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未成年人逐渐成为网民主力军,深受网络影响。
《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色情、诈骗与网络欺凌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网络风险。
就在暑假前,国家网信办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
深入清理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的不良动画动漫产品,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即时通讯工具和论坛社区环节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的浏览器、输入法等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问题,严格管控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拜金炫富等存在价值导向问题的不良信息和行为,集中整治网络游戏平台实名制和防沉迷措施落实不到位、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等问题。
网信办专门提出要整顿这些网络问题,说明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共性和社会危害性。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新闻,因上网、使用手机,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有的甚至酿成了悲剧。
悲剧的背后,其实是亲子之间的失调,也是面对网络这种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应对无措。
2
给家长的第一句话:人生不是暖房。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的新闻,妈妈的担忧在许多读者看来,是一个本质的原因造成的,就是把女儿保护得太好了,接触生活和社会太少,活成了一个“傻白甜”。保护女儿是对的,但并不意味着把她保护成懵懂的小白兔,离开了防护网便不知道怎么避免伤害。
你看,事实证明了,当孩子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就几乎没有防范意识。读者都在替新闻里的那个女生着急,担心还会第4次被骗。
很多父母出于好意,总是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纯洁的成长环境,不愿意让孩子接触到事情的负面和社会的阴暗面,可这是不现实的。这其实是意识上的“掩耳盗铃”,营造出的这种真空环境,只是虚幻的假象,当黑手伸向这个空间时,幻象一触即灭。网络上有句话“如果你不教育孩子,社会会替你教育他”,指的也是这种情景。
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已经渐渐深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地震来了怎么办、怎么避开危险区域,怎么防溺水防出交通事故,幼儿园的孩子都能说出个所以然。可是上网碰到不良信息怎么办?碰到网络诈骗怎么办?控制不住要玩网游怎么办?
所以我们青少年在平时也要多看看新闻,多了解社会,进而了解那些手段不断更新的网络骗技。比如网络诈骗经常会用到“盗取QQ、微信诈骗”这一伎俩,盗取别人的QQ、微信号,然后再以好友的名义借钱。有的学生就碰到过同学问自己借钱,结果却是遭遇了骗子这样的事。
多学点防骗知识,增加社会经验,这也是一种安全防范常识,树立的是网络安全意识。
3
给家长的第二句话:了解网络本质,就不可怕了。
在有的新闻中,我们会听到家长说:为什么不取消游戏,这些害人的东西……
在赞同这个观点与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网络这件事。
网络是我们这时代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甚至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它为我们人类生活带来了变革性的改变。
而网游仅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展现,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玩游戏一样,只不过将之移到了网上。网游提供的不仅仅是娱乐,它同时还带动了别的周边产业。
比如说动漫产业。网游最吸引孩子的是什么地方?是它的画面。可以说大部分孩子走上网游的第一步一定是被其炫丽的场景画面吸引的,这也才有了深受青少年喜爱的cosplay。而动漫产业又是电影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许多国外的电影大片,幕后的动画制作都是中国公司完成的,一些世界级的网游,画面设计也是中国动漫公司制作的。
假设一下,封杀了网游,那面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时候怎么办?封杀网络吗?
实际上,互联网是我们现实世界在数字化世界的另一种反映,映照的正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不管美与丑,还是崇高与罪恶,我们在网络世界中都能对应到相同的影子。
我们在网上能看到人们对美好道德的颂扬,也看到在一些人们因各种困难求助于网民时,人们给予的物质及线下的帮助;同样也看到了丑恶,像网络诈骗就是这样的犯罪行为。在互联网发展之前,电话诈骗便已经在现实中露出苗头,在网络发达之后,一些诈骗行为便以改头换面的形式移至网上。又因为网络的特性,诈骗方式更为隐蔽、狡猾,并且难以追踪。
因噎废食是很可怕的事。
不能禁网游、禁网,那我不让孩子玩不就行了吧。有家长这么认为。
可是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潘多拉效应”,就是指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
同样的,好奇心在孩子身上犹为明显,加上又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便会越好奇越想去接触、得到。
所以我们又会看到新闻说,孩子关起门来偷偷看手机、上网,与其这样,禁不如疏导,放在桌面上,双方充分地沟通,一起确定使用手机的时间,讨论哪些东西不该看,哪些东西可以看,可以看多久,会比那些问题严重后才爆发更有效。
4
和家长说完了,就该和同学们聊聊了。大家喜欢玩游戏和上网,都是很正常的行为,哪个少年不轻狂,不要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责怪而有负疚感。但是啊,这个玩乐需要有个度,还需要学会怎么玩。有两句话是和你们说的,第一句是:走出信息茧房。
什么是信息茧房呢?就是指用户长期只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甚至自动屏蔽其它与之相反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被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包围,好像茧一样,完全没办法了解到其他信息。这样的信息茧房不仅会让用户逐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单一,甚至还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产生偏见或偏差。
这样一来,网络诈骗能骗到人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你能接收到的都是这样的信息呀。比如说,你一上网,QQ群微信群里的群友就告诉你说博彩能赚到钱,久而久之,你一定会想着也去试试,离上当自然就不远了。很多起网络诈骗受害者都有这样的经历。还有人哪怕是警察阻止他转账汇钱,他都不相信这是骗局,这就是因为身陷茧房而不自知。
在茧房中待久了,还容易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异,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现实的冷漠。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一些孩子这么说:你们(父母)根本就不关心我,我只有在网上才能找到快乐和爱;你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我反正是跟不上学习了,在游戏里我能当老大……
这些话是不是挺熟悉?抛开沟通等原因,在茧房待久了,就迷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5
怎么走出茧房呢?
这就是想告诉你们的第二句话: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在触网的第一步,我们就要先知道,不是为了玩而是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使用网络,比如查资料、学习……那样,也许在迷失之后,会忽然想起来自己上网的主要目的,也会减少掉入茧房的可能。
如果真的沉溺于网络,不要拒绝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也不要灰心,觉得自己改变不了了,其实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类似的困境,而不仅是面对网络。
即使成年人,也会有懒洋洋提不起劲做事的时候,懒得去改变现状,想要做某件事情,可是拖了好久还是没有做,也就是常说的待在舒适区里“温水煮青蛙”。但是如果某一天或某次受到激发改进了方式,这种惰性的生活方式就会结束,然后带来整个人生的良性改变。这个在心理学上还真有个说法,叫普瑞马法则①。
人的一生,有非常多的时候需要用到自制力。学习如此,锻炼身体也是一样。在成长的时候,如果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将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技能。
怎么控制上网的欲望?很简单,每天放下电脑和手机,和父母聊聊天,或者捡起以前的爱好,专心地完成一件事。以后每天递加放下手机的时间,不出21天(21天定律②),也许你就会大大地减少网游时间,同时又能与父母改善关系。

①:“普瑞马法则”以心理学操作性反射的原则为基础,纠正惰性生活方式,并由这种惰性生活方式的结束而带来整个人生的良性改变。
②:心理学中的“21天定律”是指,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现在致电 020-6622222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